治理

中国首次对海洋环境保护制定“五年规划”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份该领域的“五年规划”预计于今年发布。
  • en
  • 中文
<p>大鹏湾是深圳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其所在的大鹏新区是深圳唯一不考核GDP的地方。图片来源:Alamy</p>

大鹏湾是深圳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其所在的大鹏新区是深圳唯一不考核GDP的地方。图片来源:Alamy

在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上,党中央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眼下沿着这一目标,中国提出要打造“美丽海湾”,这将成为即将出台的“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主题。

这是中国首次针对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制定专项五年规划,过去有关海洋的专项规划仅局限在渔业和海洋经济。国家主席习近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打造“海洋强国”。他对此做出多次批示,强调将其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去年3月就开始着手这项专项规划的制定。为此,中央指定锦州、连云港、上海、深圳四个城市先行开展规划编制试点, 从北到南,它们分别毗邻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

澎湃新闻去年底报道,这份规划先后有超过1000人参与调研,调研点位达6050个,其中784位于海湾。编制工作原定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用“美丽”衡量保护

中国的海岸带在过去几十年因围填海、污染等原因遭到破坏。一项基于遥感影像的研究显示,在过去70年中,人类活动导致中国大陆自然岸线比例不断降低,到2014年已经不足33%。其导致的后果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也阻碍着中国公众临海“亲水”。

105个

即将出台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在105个湾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临海不亲海、亲海质量低”, 规划编制技术牵头单位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前主任关道明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如此说。为此,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前副司长霍传林表示,以“十四五”为开端,中国将在2035年将大大小小1467个海湾都变成“美丽海湾”,这也与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一致。

美丽海湾的提法是一个抓手,以此带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是满足人亲水的愿望。”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海洋政策经理朱争光说。

生态环境部在去年推出了三个“美丽海湾”的典型——深圳大鹏湾、浙江台州湾和烟台套子湾。大鹏湾位于深圳和香港之间,是深圳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广州珠湾人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CECA)总干事助理楚君认为,深圳在发展初期就将大鹏湾定位为城市“后花园”,经济发展被摆在次要位置,这是大鹏湾之所以成为典型的基础。大鹏湾所在辖区大鹏新区,是深圳唯一不考核GDP的地方。2005年深圳率先实行生态控制线制度时,就将那里73.5%的陆地划入控制线,严格限制当地的开发建设。

不过,中国绝大多数的海湾都处在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最为突出。中国在中提出,要探索以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以“陆海统筹”为原则来维护海洋可持续生态环境。朱争光认为:要保护海洋,就要进行流域海域协同治理,对近岸海域空间的开发和生态修复进行顶层设计。

生态修复或有量化指标

虽然未被列为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但大连市浙江省已经率先公布了各自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大连的为征求意见稿。各类五年规划都会设置一些约束性或预期性的指标,便于考核五年后目标的完成度。两地发布的规划都在涉海物种、自然岸线保有率、新增岸线修复长度、滨海湿地保护修复面积上设置了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

斑海豹和黑脸琵鹭的种群数量,被列为了大连海洋环保“十四五”的预期性指标。两种动物都是当地的“明星物种“,都在渤海湾繁殖。青岛海研会创始人兼理事长王松林说,这是首次在海洋规划中看到具体物种数量指标,“一个指标背后是多方面的考量,这本身是个可喜的进步。”这意味着要保证它们繁殖的岛礁或滨海湿地不受人为干扰,觅食地的质量也要有所提升。不过王松林也提出,希望在全国性的或未来的规划中看到更科学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比如针对水下生物的指标。

black-faced spoonbill
黑脸琵鹭是大连的“明星物种“,其种群数量被列为大连海洋环保“十四五”的预期性指标。图片来源:Tanaka JuuyohCC BY 2.0

为提高生物多样性,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一批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透露说,即将出台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在105个湾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其中涉及48个关键物种栖息地。

但此前一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受到了质疑。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周海翔走访过辽宁盘锦“退养还滩”的现场。那里的潮间带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却绝大部分被养殖场所占用。他发现已经修复的湿地多靠近陆地而不是海洋,即便被修复后,四周仍被围堰较高的养殖场环绕,海水的潮汐涨落难以恢复。“ 许多海岸带修复工程偏向于景观修复,而不是从生态角度出发。”周海翔说。

 “蓝色碳汇”有望崛起

自中国去年9月提出“碳中和”目标以来,发展蓝色碳汇的讨论日趋增多。浙江省、深圳的大鹏新区和山东威海市都在发展“蓝碳”上做出了部署。浙江在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调查研究全省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和增汇潜力,在省内四市开展海洋碳汇试点。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近期表示,除了过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承认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种蓝碳生态系统,中国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推进渔业、海洋微生物碳泵等碳汇。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鹏也认为,我国蓝碳基础研究和数据还很薄弱。蓝碳固碳能力受植被种类、气候带、环境影响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支撑将蓝碳纳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约活动。

“蓝碳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价值只是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一小部分,蓝碳在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应该全面认识蓝碳的价值,但也不能过分夸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