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珍惜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滨海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然而对它的保护却不容乐观。
中文
<p>辽宁盘锦保护区的丹顶鹤。图片来源:Alamy</p>

辽宁盘锦保护区的丹顶鹤。图片来源:Alamy

今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之一(位于江苏盐城),被纳入了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遗产,也是世界第二块潮间带湿地自然遗产。

滨海湿地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重要过渡地带,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繁殖育幼栖息地,包括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浅海海床等多种类型,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滨海湿地和它支撑的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极为重要的生态财富。例如,滨海湿地中丰富的食物来源能够为水鸟的繁育、迁徙、停歇和越冬的提供可靠保障。

据统计,每年在中国滨海湿地栖息的鸟类种类超过250种,约占中国总水鸟种类的80%,数量高达数百万只,这其中不乏丹顶鹤、黑脸琵鹭和东方白鹳等濒危鸟类。此外,滨海湿地还具有截留和吸收营养物质、净化水体、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等多种调节服务功能,比如红树林能够有效抵御和减缓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海藻床或海草床能够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起到水体净化作用。

[chinadialogue_image]

Oriental White Stork
东方白鹳 (Image: Ltshears)

[/chinadialogue_image]

中国40%的人口、50%的大城市和60%的GDP都在滨海区域,可以说,沿海区域的发展和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一组数据,我们来深度解析下这层关系:中国大陆和岛屿岸线长达32000公里,海洋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已知的海洋生物物种超过2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海鸟类占世界总数的23%,鱼类约占14%,有捕捞价值的鱼类约2500种,虾蟹类约800种,藻类100种,此外还有中华鲟、中华白海豚、海龟、鲎、儒艮等中国特有种和世界珍稀种。而中国每年从海洋中捕获的水产品达1300万吨,占全国总水产品产量的20%,产值约2000亿人民币;另外,许多海洋生物还是医药行业重要的药物来源,已知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约1000种,其中含有抗癌物质的生物约占250种。

但与此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最大的、破坏最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最明显的区域——由于过度无序开发、环境污染和违规捕捞作业等活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已累计损失超过50%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近海栖息地的大面积消失退化,生态连通性显著下降,从而导致海洋物种丰富度持续锐减,濒危种类数量逐年上升,海洋生物多样性处于严重衰退中。例如,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近40年里,红树林面积缩减了一半,水鸟数量仅剩下不到先前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状况不容乐观,若继续下降或丧失,不论是中国人每年近2000亿的海产捕捞,还是努力发展的蓝色经济,都将大打折扣。

MPAs work - China_habitat_loss

 

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以“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为指导原则,大力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通过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设置海洋优先保护区、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建立海洋生态破坏终身追责制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16-2017年相继出台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为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依据《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开始的围填海整治也推动了保护和规划目标切实落地。

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 250余处,总面积约为 12.3 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 4.1%。其中近岸海域洋保护区面积3 .7 万平方公里,占中国近岸管辖海域面积9.7%。保护对象包括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珊瑚等物种,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湿地和海岛等生态系统。从2011年至今,已经分5批建立了4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全部管辖海域比例达到5%。
[chinadialogue_image]

中华白海豚 (Image: Alamy)

[/chinadialogue_image]

然而,当前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比例约24%,仍远低于全国湿地保护率(43.5%),形式非常严峻,要想真正实现对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完善。例如,在法律层面,已有的滨海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有效法律保护依据,尚无专门的滨海湿地立法;在管理层面,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冲突,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公众教育层面,有关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仍较滞后,公众对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科研保护层面,当前大多数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都围绕水鸟尤其是濒危迁徙鸟类展开,对渔业资源的关注和保护行动较少。

此外,海洋保护区面积比例小,保护对象有限,保护地分布与保护重要性程度不匹配,加上资金不足、缺乏较为完善的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希望在后续的管理和保护中,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