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

《海宝图》: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图鉴

2020年世界海洋日发布的一份中国海洋生物图鉴,呈现了丰富而脆弱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 en
  • 中文

中国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中国人自古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各种海洋资源探索和利用。清朝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在三百多年前绘制了《海错图》,为中国记录了二百三十六种“海洋生物”,虽然当中包括了一些传说和误解,但是《海错图》对后人认识古代的海洋生态和其利用有重要意义。时至今天,经过历年来科学家的调研、分析,加上各种现代的海洋技术,我们对于我国的海岸线以及海平面底下的世界有了更正确的了解。

在中国广阔的海域内,有记录的海洋物种超过两万种,从滨海到深海遍布着各种海洋栖息地,提供很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以中国南方省份常见的红树林为例,它们在河口滨海环境生长茂盛,作为沿海的初级生产者,是食物网的基础,孕育着无数的鸟类、无脊椎动物、鱼类等;它们也为滨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屏障,护岸防潮,避免水土流失,吸收污染等。其他的海洋生态系统例如珊瑚礁、海草床,同样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并为地球提供生态服务。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

可惜的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围垦、基建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近海养殖,各种环境污染等威胁,过去的半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失去了57%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依赖着这些生态环境的许多海洋物种,包括候鸟、珊瑚鱼、海龟等,也因此丧失了重要的越冬、栖息和觅食地。除此之外,由于过度捕捞和非法贸易的行为,中国的野生大黄鱼和苏眉鱼变得稀少,玳瑁、砗磲和红珊瑚等种群也被大量开发。近几十年海洋塑料问题逐渐浮现,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物种的生活环境也被塑料入侵。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思考 – 我们对海洋的方式错了吗?

为了引起公众关注珍贵的海洋生态及其生物多样性,WWF、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与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在三百多年前的《海错图》启发下,于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共同发布了海洋生物图鉴《海宝图》。我们挑选了35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洋物种作为代表,展示生活在中国海域内的丰富多样、美丽奇趣的海洋生物以及它们正面临的各种危机,呼吁大家一起守护海洋。

在这些海洋生物当中,有一些是中国海域的标志性物种。例如在珠江口海域生活的2000多头中华白海豚,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但是由于沿岸发展所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渔业误捕等问题,该种群正在以每年2.5%的衰退率在消失。因此IUCN把中华白海豚评为 “易危(VU)”等级,代表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机率较高。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保护这些珍稀濒危物种以及其生存环境,减缓甚至解除它们面临的威胁,才能逐渐扭转物种灭绝的趋势。

消费者的个人行为改变是推动海洋保护的基础动力之一。拒绝消费非法捕捞、收购、和运输的受保护海洋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并且举报违法违规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助于杜绝非法海洋生物贸易;选择可持续来源的海鲜,如参考《海鲜消费指南》来挑选对环境友好的海鲜产品可以减少海洋物种面临的消费压力;减少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塑料产品,并支持减塑的公司和品牌,可以减少塑料污染海洋环境。

除此之外,要扭转海洋衰退的趋势,也需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支持海洋保护地网络建设、发展可持续渔业和供应链、从生产端减少一次性塑料和推动循环经济、企业碳减排以减缓气候变化等。我们希望到2030年,全球能达到保护和有效管理至少30%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及推动世界可持续渔业产量翻番的目标,以此为基础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使海洋走上恢复之路,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召开,是一个绝佳契机让世界各国设定进取的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也可以团结利益相关方共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中国作为这个重要大会的东道主,在海洋面临紧迫危机的时候,也应该发挥国际政策的领导角色,从制定全球目标到落实执行的长期任务,在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的未来,成为国际上的“海洋生态文明强国”,保护珍贵的“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