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毁灭“还是“保护“?短视频催生的赶海难题

渔村和非政府组织开始探索如何让大众享受“赶海”乐趣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
中文
<p>隶属于海南省的北港岛海滨滩涂上,许多游人为了捕获海洋生物,在沙滩和湿地上到处挖掘,被称为“犁地式”赶海。图片来源:陈明智 / 智渔</p>

隶属于海南省的北港岛海滨滩涂上,许多游人为了捕获海洋生物,在沙滩和湿地上到处挖掘,被称为“犁地式”赶海。图片来源:陈明智 / 智渔

2023年6月的一天,下着雨。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海南岛海口市北港岛,一群来自律师协会的访客穿着雨衣、打着伞在滩涂上观察和搜寻海洋生物。他们收获颇丰,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到了枪虾、和尚蟹、丽文蛤、长竹蛏、贝克喜盐草等生物。

北港岛的村民金齐,是他们的老师。她知道有蛏子躲藏的沙洞长什么样子。她用细长的铁钩往洞眼里一钩,就钓出来一只蛏子。这种赶海的传统工具和方法不太会伤害海草和其他生物。

如今,传统的赶海方式正在遭受冲击。近年来,许多游客通过视频自媒体发现了赶海的乐趣。他们涌入中国从南到北的沙滩,带来了成堆垃圾,海草的损坏,甚至还威胁到受法律保护的物种和栖息地。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毁灭式”赶海。

a group of people stand in a circle on a beach looking at the sand
北港岛村民金齐,正在给活动参加者介绍如何用铁钩从沙洞里钩蛏子,这种传统的工具和赶海方法不会伤害环境。图片来源:陈明智 / 智渔

对于金齐和其他当地村民来说,游客“毁灭式”赶海正在让他们的收获减少,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赶海涉及到滨海滩涂的公众利益,也涉及到物种保护和海洋生态。如何平衡旅游与当地人的生计生活,如何协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如何引导人与海洋的关系,成了各方开始思考和探索的议题。律师协会的工作人员跟着金齐等赶海,就是为了从法律角度看如何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

短视频带来的“犁地式”、“毁灭式”赶海

2022年的十月初,前来赶海的游客和车辆淹没了北港村。

北港村是隶属于海口市的一个离岛行政村。2021年后,连接海口和文昌的海文大桥在这里互通,周边城市往来这里更加方便。十月初正值中国的国庆节假期,这个小村落甚至需要动用海口的交警来岛上指挥交通。

groups of people standing on a flat beach
某视频博主拍摄的一段视频截图,记录了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非常多游客因为他的介绍到海边来赶海。

北港村的“盛况”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视频自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赶海的乐趣。根据短视频平台“西瓜视频”的统计,2020年其平台上的赶海视频播放量超过40亿次。2022年6月底前,抖音上的赶海总视频播放量达到366.9亿次

许多奔涌而至的游客来赶海,模仿短视频中的行为,希望自己能收获渔获和欢乐。但短视频里面有很多不太好的示范:聚集在海滩“地毯式”采挖;使用高压水枪、电击等方式捕猎海洋生物;随意翻动礁石,不放过任何看到的海产;用抽水机抽干大型岩坑,倒入羊血、鸡鸭等坐窝以吸引肉食海洋生物;在沙滩上挖坑,挖掉海草,把盐撒到沙洞中刺激竹蛏出来;甚至还有人进入保护区等禁止采捕的区域。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犁地式”赶海。

Video screengrab of someone bending over next to an orange machine pumping water
a man holds an octopus
某视频博主拍摄的一段影片截图。视频中,博主展示他如何用16个猪肺在海边岩池“坐窝”,以吸引海洋生物。他用水泵把岩池的水抽干后,收获了各种海货。

而结果如何呢?由于人太多,也缺乏赶海的技术,尽管视频自媒体里的博主总是收获满满,不少游人抱怨,折腾很久只捡到几个贝壳

北港村不是特例。福建省厦门的黄厝海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文昌鱼的重要栖息地。2021年,大批赶海游客在这里大肆采挖花蛤,对文昌鱼和保护区都造成很大破坏。这些不负责任的赶海行为,被媒体称为“毁灭式”赶海。

不利的环境影响                 

赶海,也叫“赶小海”或者“讨小海”。在渔村中,男性多去打工、捕鱼或者养殖,而很多妇女以赶海为生。

环境科学博士、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多年来专注滨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他介绍说:“赶海的方式是多样的。当地人会知道什么季节抓什么,不抓什么。他们非常明确哪些东西可以吃可以卖钱,不能吃不能卖钱的不会去捡。哪些物种在什么位置、多深、怎么采集,他们都有专门的工具。渔民有些抓蛏子,有些抓沙虫,有些挖花蛤,不会所有人只抓同一个物种。”

以北港村的金齐为例。这位赶海能手主要的猎物是经济价值高的沙虫。挖沙虫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每个人都会。她知道沙虫怎么找,也有合适的工具,不会影响海滩环境和其他生物。她说,没有挖沙虫技术的村民也有挖蛏子、皮皮虾的,加上顺便捞拾一些螺类,一天也能卖些钱,补充生计。

传统渔民赶海模式,无论从自然的承载力还是人为的干扰程度来说,并没有对当地海洋环境造成什么威胁和破坏。刘毅说:“这就是智慧在民间。”

oysters in a net
赶海的收获:一袋子牡蛎和花蛤。北港村当地人知道什么季节捕捉什么品种,采用的工具和技术也几乎不破坏环境和生态。这样赶海就变得可持续,生计得已维持。图片来源:陈明智 / 智渔

赶海的滩涂叫“潮间带”,也就是平均最高和最低潮位之间的地带,这里除了有人们需要的海产品,还有海草、红树林等对于海洋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的生物。众多赶海者的涌入,毁灭式赶海的行为,短时间内带给潮间带许多负面环境影响。

不文明赶海最直观的影响是污染。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智渔”)执行主任云虹,拿赶海游客往滩涂上撒盐抓蛏子的行为来举例说:“撒盐主要还是看量。有些游客觉得量很小的话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但整袋盐撒下去,盐袋乱扔,会造成直接的污染,也会对其他滩涂生物造成影响。”为了关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渔正开展项目,降低不文明赶海对于滨海渔业社区的负面影响。

中国历年的海洋公报显示,旅游休闲娱乐区与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同为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赶海留下的食物、塑料、烂渔网等垃圾聚集在潮间带,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物通过埋栖、穴居等方式隐藏在泥沙或者礁石下。众多的赶海游客在滩涂上踩踏,肆意翻动礁石,可能直接伤害这些生物,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如果采捕过量,还威胁食物链上下游生物。早在2018年,就有人指出人们密集的赶海活动,直接干扰和破坏山东省近海潮间带的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呈衰退趋势。

video screengrab of someone pouring white powder out of a bag
a hand holding long thin shells
某视频博主的一段视频截图。视频中他先是挖沙子,然后往洞里倒盐,迫使蛏子钻出洞中,然后他向观众们介绍蛏子的做法。

赶海的人们还会不经意间踩踏到海草,甚至挖除海草以采捕生物。海草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完全活在水下开花的植物,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功能。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育幼场所,还通过碳储存调节气候变化。近年来,旅游人数增加给海南的海草床带来污染等环境问题,海草床在种类、分布面积、密度及生物量方面都出现下降趋势。

除此之外,许多赶海的游客还会在不知情或者不在意的情况下,踏入自然保护区的范畴,有违法的风险。北港岛靠南边一侧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以保护红树林的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赶海,不过依然有游客和渔民去保护区内采捕生物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赵鹏,牵头在做一个大数据研究,分析自媒体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还在进行中,不过他告诉中外对话:“除了环境后果,对于村庄也是有影响的,也挤占了渔民的生存空间。”

北港村的金齐就说:“赶海的人太多,今年和去年比,东西少了。”

“滨海渔村社区,对于赶海热潮的态度比较纠结。部分村民是很高兴的,因为有游客,可以摆小摊子赚钱。”云虹说,“但是,一些以赶海为生计的阿姨们觉得打扰了她们。人来太多,对当地资源有影响。”

行动者们:如何科学、生态、文明赶海

目前有关赶海对于滩涂生物、生态甚至社区的影响的科学研究非常少,但是许多机构已经行动起来了。

海洋保护组织“无境深蓝”(Better Blue)绘制了《社交平台常见保护区赶海点图集》,提醒公众赶海时不要进入保护区和捕捉保护物种。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则针对广西北海滨海湿地的红树林、生态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发布了游客文明赶海的行为规范。

a map of eastern China with various locations marked, Chinese text
无境深蓝绘制的社交平台常见保护区赶海点图集,提醒公众赶海不要进入保护区和伤害保护物种。图片来源:无境深蓝

北港村的金齐带领律师协会的工作人员体验赶海,就是“智渔”和海南省律师协会合作组织的。通过与法律机构的合作,他们希望可以降低赶海的不利影响,让人们感受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从法律层面为滨海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则提出了要“科学赶海”。2022年,总干事刘毅还出版了《我们赶海去》3册图书,让人们更多认识海滩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的赶海是1.0版本,单纯为了获取海产品。”刘毅说,“科学赶海的理念,是赶海的2.0版本,获取食物不是主要目标。希望倡导通过赶海的方式,形成直接接触,让公众能够接触和认知海洋、潮间带及其生物多样性。”比如可以告诉游客,哪些生物不能干扰,观察完就要放生,太小的也放生等等。

他说,赶海首先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保护区内要禁止赶海;二是非保护区内赶海应该先评估生态承载力。“假如潮间带只能满足200人持续赶海,才不会影响当地物种繁衍。如果来了两千个人,不管是不是当地村民带领,人数级数在这里,已经超出了承载力。”刘毅举例说。

智渔和其他一些海南的组织,在2022年一起发起了“生态赶海“的十条建议,从爱护环境、保护海洋、尊重社区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引。核心的考虑就是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滩涂生态和生物的影响降至最小,保护生境,尽量不留下痕迹。

“生态赶海”十条建议

• 了解当地海况、潮汐,安全赶海;

爱护环境

• 带走自己的垃圾,主动捡拾废弃渔 网等海洋塑料垃圾;
• 提倡物理防晒手段(穿长袖、戴帽子),减少使用防晒霜;

保护海洋

• 以自然观察、拍摄为主,尽量不伤害海洋生物;
• 轻翻石头,将翻动的礁石等复归原位;
• 不带走鲎、虎斑宝贝等保护生物;
• 不使用化学制剂(食用盐)、电以及电动工具;
• 在海草生长区,不使用钉耙等工具伤害海草;
• 不扎堆赶海,留给海洋休养生息的时间;

尊重社区

• 尊重当地社区民俗文化,不打扰社区生活。

在2022年11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的湿地保护论坛上,国内多家机构共同发布 “文明赶海”大众倡议,号召全社会爱护环境、保护海洋、尊重社区。

多方努力下,情况在好转。云虹介绍说,北港岛从去年国庆赶海爆火岛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政府加强了环卫管理,也陆续开展基础设施比如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建设,社会组织加强科普,现在岛上人居环境不错。

超越“赶海”

滨海滩涂是公共资源,除了受保护的区域外,不太可能简单禁止游客来赶海。而且,赶海旅游还能给当地带来收入,因此被政府视为休闲渔业的一部分,关系到渔民增收和渔业、渔村转型。

2022年9月,海南省出台《休闲渔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规范行业发展。智渔的云虹介绍说,北港岛赶海热潮的刺激下,各个部门也形成了促进生态赶海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案,在区域划分、环境监测、公众倡导等各方面区分职责,协调工作。

刘毅建议,可以在非保护区开辟供游客和市民赶海的区域,定期人工增殖放流,或者补充经济类海产品,这样游客的赶海体验会更好。而且还对当地社区有好处,“配套充足的生态导赏,尤其把有生活经验的渔民、妇女、行动便利的老年人,让他们带游客去赶海,导赏服务也能够有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刘毅说。

a small boat sailing along a river estuary
游客们乘坐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无所归止“合作社的一艘海上观光船。随着渔业衰落,当地村民成立了这个合作社,利用当地环境和自己的知识来开辟新的谋生渠道。图片来源:赵毅 / 中外对话海洋

智渔也深知仅仅倡导生态文明赶海,不足以解决旅游、资源保护、渔村社区生计改善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正在探索各种可能的方式,例如,在海南省潭门镇跟渔民合作社一起打造滨海渔业资源和渔业文化为核心的科普旅游服务;与北港岛村委会、乡村振兴队等共同讨论渔村社区产业发展规划。视频自媒体刺激了无序赶海热潮,同时也能够帮助让更多人认识海洋,例如直播潜水底播,即将人工种苗投放到条件适宜的海域,使其自然生长的资源增殖方式。人们不用到现场,即能获得难得的亲海体验。

云虹说,智渔更长远的目标,是推进滨海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赶海是我们推进的一个抓手。我们希望看到各方对于滨海公共资源如何保护和利用,有怎么的态度,如何落实,渔业社区有什么样的能力去应对等,其实这都是渔村转型发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