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研究表明短期禁渔有助于鱼类保护

相比于永久禁捕,短期禁渔的难度更低,但是批评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无法保证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文
<p>图片来源:<a href="http://www.thinkstockphotos.co.uk/image/stock-photo-fisherman/518207792">sezer66</a></p>

图片来源:sezer66

一项新研究指出,短期禁渔也许是保护全球鱼类种群、同时满足鱼类食用消费的最佳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永久禁捕,每隔几年禁渔期后周期性地放开捕鱼可能是一种更加可行的鱼类保护模式。

这项由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展的研究认为,这种所谓的“节律型捕捞”不仅能够解决鱼类种群保护的可持续性难题,同时还能保证当地民众有鱼可捕,渔业生产长期得以为继。

但也有一些渔业专家指出,只有采取类似海洋保护区(MPA)内的永久禁捕措施才能为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有效保障。但是,这种说法常常遭到渔业人士的反对。

上文提到的这份研究由美国罗德岛大学科学家保罗·卡瓦略领导,研究成果发布于《应用生态学》杂志。卡瓦略说:“定期禁捕也许能够解决海洋保护区永久禁渔带来的政治问题和反对意见。”

这份研究以太平洋海域的小规模渔业为样本。但是卡瓦略表示,研究结果可能具有全球相关性。他指出:“我们发现,研究结果适用于除极端过度捕捞以外的所有情况。目前,全球有不到25%的渔业资源面临极端过度捕捞。”

他的研究团队采用计算机模型预测鱼类行为。在禁渔期,鱼类对鱼钩和鱼线等捕鱼装置的警觉性通常会有所下降,捕捞难度也相应降低。这样一来,周期性渔捞的效率反而更高,能够有效弥补渔民在暂时禁渔期内的“损失”。但是,鱼类行为的这种变化通常不会被涵盖在渔业政策评估模型中。

计算机模拟试验发现, “先禁渔一至两年,然后再进行为期一年的节律型捕捞,如此往复”这样的模式效果最好。卡瓦略表示:“但是我们的模型假设渔业利益相关者对渔业产量、种群丰度和捕捞效率的关心程度是相同的。但事实上,利益相关者和管理者对某一方面的关注度可能高于其他几项。”

模型主要以太平洋热带珊瑚礁周围海域的鱼类活动为基础。卡瓦略表示,项目对斐济、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瓦努阿图的10个采取周期性禁渔的海域分别进行的研究同样也证实了上述研究发现。

研究发布之际,已经有几个国家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开始在沿海水域采用(短期的)暂时禁渔措施。比如今年早些时候,加纳塞拉利昂就开始实施为期一个月的短期禁渔措施。而孟加拉国则在今年6月针对该国所有海域实施为期65天的短期全面禁渔。

英国约克大学海洋保护学教授卡勒姆·罗伯特表示,要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短期禁渔等措施的成功与否。他认为:“这项模拟实验说明,渔业管理机构能够通过周期性的禁渔和开海措施,使鱼获量达到最优的水平。但是,这个研究针对的只是特定的鱼类品种。”

他指出,要想在一个区域重建多样化的海洋栖息地,并使种群结构达到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标准,可能要耗费数几十年。而上文提到的这种节律性的捕鱼措施可能会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他认为,“从保育的角度来说,这种短期禁渔措施本身的价值非常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渔场管理的一种策略,并不能替代永久保护区,后者的存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目前,全球共有7%的海洋被划为海洋保护区。联合国希望在明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10%,而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达到30%。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