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进口海产品再出口带来可追溯性挑战

一项新研究凸显了中国海产品贸易系统中鲜少受到关注的一个与可持续性有关的方面。
中文
<p>山东一家海产品工厂的工人正在打包出口日本的鱿鱼。图片来源:Alamy</p>

山东一家海产品工厂的工人正在打包出口日本的鱿鱼。图片来源:Alamy

最近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进口到中国的海产品大多在加工后重新出口到其他国家,这给渔获物溯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这一结论也反驳了中国国内的需求增长是造成全球鱼类资源减少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普遍的观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佛罗里达大学渔业经济学家、该研究主要作者弗兰克·阿舍(Frank Asche)告诉第六声。相反地,他说中国国内食用的主要是养殖鱼类。

74.9%

中国进口的海产品中有大约74.9%最终销往其他市场。

阿舍和来自美国以及挪威的其他研究人员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进口的海产品中有大约74.9%最终销往其他市场。

但再出口也带来了渔获错误标签的现象,从而使得不可持续的捕捞行为难以被识别。阿舍称,这让非法、未报告和不受管制捕捞(IUU)的渔获更加难以甄别。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远洋捕捞国,也是最大的海产品消费、进口和出口国,渔获量占全球总量的18%。因此,中国经常面临“过度捕捞”的指责,而过度捕捞是海洋野生动物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限等问题困扰着远洋渔业。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上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面临这一挑战的不止是中国,但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所以缺乏可追溯性所带来的潜在挑战最大,”阿舍说。

但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所以缺乏可追溯性所带来的潜在挑战最大
弗兰克·阿舍(Frank Asche)

2020年,为限制过度捕捞,中国在西南大西洋和东太平洋部分地区实施了两项禁渔期政策,禁止在特定时段捕捞那里的鱿鱼种群。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宣布“原则上”不再扩大鱿钓渔船规模。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在海上捕获后进口到中国的物种,如金枪鱼、鳕鱼和阿拉斯加鳕鱼基本都会再出口到别的市场。墨鱼和鱿鱼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再次出口。另一方面,鲶鱼、鲤鱼和虾类则大多是国内自产自销。

研究表明,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保鲜技术的提高以及冷冻食品运输成本的降低使海产品进口、加工和再出口这种新型商业模式蓬勃发展。这种模式比依赖小规模本土企业的传统海产品加工更具竞争力,也因此改变着全球各地的沿海小型社区。阿舍称这给渔业的可持续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强调,全球海产品系统的可追溯性应该得到改善,并建议系统性地使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强国际协作。

本文原载于第六声,原文由宋楷文(Kevin Schoenmakers)编辑 

翻译:YAN